因此只有 D 项符合题意,根据法律规定,人们可以预先估计到人们相互间将如何行为,这
种作用被称为法的预测作用。指引作用是针对自己行为的,而预测作用是针对他人的行为的。
27 A[解析] 依《宪法》第 107 条规定,省、直辖市的人民政府决定乡、民族乡、镇的
建置和区域划分。
28 A[解析] 十五大报告中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以培养“四有”公民
为目标。
29 B[解析] 略
30 A[解析] 《行政处罚法》第 29 条规定:“违法行为在 2 年内未被发现的,不再给予
行政处罚。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前款规定的期限,从违法行为发生之日起计算;违法行为
有连续或者继承状态的,从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
二、 多项选择题
1 ACD[解析] 略
2 AB[解析] 真理的客观性具有两重含义,一是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二是检验真理的
标准实践是客观的。在本题中,D 是不对的,真理之所以为真理不是由大多数人认同的公共
性所决定的。真理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讲的是真理的功能,所以不选。
3 ABC[解析] 因果是可以区分的,故 D 错,ABC 是因果关系的正确表述。
4 ABCD[解析]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它规定了国家最根本的制度,包括:国家性
质、国家形式、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选举制度、国家机构和政党制度等。国旗、国歌、
国徽和首都属于国家形式的范畴。
5 CD[解析] 《合同法》第 55 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撤销权消灭:(一)具有撤
销权的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二)具有撤销权
的当事人知道撤销事由后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放弃撤销权。”因重大误解而签订的合
同或合同在订立时显失公平的,为可撤销的合同,当事人可以申请法院或仲裁机构撤销该合
同。因此本题 AB 项错误。
6 ABCD[解析] 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指:(1)我国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
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一律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
律规定的权利,也都平等地改造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2)任何人的合法权益都一律平等
地受到保护,对违法行为一律依法予以追究,决不允许任何违法犯罪分子逍遥法外。 3)在
法律面前,不允许任何公民享有法律在外的特权,任何人不得强制任何公民承担法律以外的
义务,不得使公民受到法律以外的处罚。这一宪法原则既包括司法平等,即公民在适用法律
上一律平等,又包括公民在守法上一律平等。但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不包括立法上的平
等。
7 CD[解析] 2005 年 1 月 26 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体学习时,中共中央总
书记胡锦涛强调,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最终要落实到实现好、维护好、
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这是衡量党的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也是衡量
党的先进性的根本标准。
8 AB[解析]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和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一要
与中国实际结合,二要与时代特征结合。
9 ABCD[解析] 略
10 AB[解析] 我国《宪法》第 38 条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 ”
11 ABD[解析] 《行政处罚法》第 25 条规定:“不满十四周岁的人有违法行为的,不
予行政处罚,责令监护人加以管教;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有违法行为的,从轻或
者减轻行政处罚。”第 26 条规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时有违法行